[中国青年报]以高端人才引进、青年教师培养为支撑

中国科技大学构筑人才高地


“科大的招聘会气氛是最好的,到场的人多,而且都是校友自发组织的。”目睹过很多类似招聘会的中国驻芝加哥领事馆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评价不久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该市举办的高层次人才招待会。

 

 为了加强国际交流,招募海外英才,自2009年起,中科大连年进行访美之旅。每一次行程,校长都会全程带队,遍访各大名校,拜会四方校友和贤士。

 

 今年也不例外。六月上旬,侯建国校长率团访问美国中西部的名校,并分别在安娜堡、芝加哥、奥斯汀和旧金山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会。招聘会上,校方详细介绍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引起海外学者的浓厚兴趣。

 

 “我们在海外学术界拥有丰富的校友资源,这为人才引进提供了好的基础。”中国科大人事师资处处长褚家如表示,海外招聘非常重要,是一件常规工作,因为人才引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在中国科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校长侯建国认为,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需要建立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目标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的发现、培养和引进机制。在他看来,师资队伍建设有两个支撑点:“高端人才引进”与“青年教师培养”。

 

 一、引才与引智并举

 据悉,近5年来,中国科大从海内外共引进包括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优秀人才200余名。目前,学校已拥有国家“国家创新人才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61人(不重复计算),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8个,中科院创新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引进人才队伍呈现出良好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

 

 “现在很多人都想回来,可是不少学校都在海外招人,竞争很激烈!”褚家如坦言。

 那么,这些海外学者为何舍得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独独钟情于地处中部城市合肥、条件和待遇并非最好的中国科大呢?

 

 “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做老实事,说到就一定做到,不能承诺的一定说清。”褚家如说,中国科大在与引进人才签约时,以书面的形式(OfferLetter)承诺职称、启动经费与待遇等条件。“在人才前来报到之前,职称、待遇均已落实批准,并非到校之后再谈或申请。”

 

 作为制度支撑,学校设有“优秀人才引进学术委员会”,校长担当主任。委员会不仅对岗位候选人的学术水平及工作能力进行投票表决,还可以对聘用岗位提出建议。“也就是说,他们有终审权,可以直接决定候选人的职称。”褚家如补充说。

 

 为了替海外学者决策提供参考,中国科大人才招聘网站近期推出一组由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组织的“海归心经”人物访谈,“展现科大海归们的真实生存状态。”

 这些充满诚信与诚意的细节打动了很多学者,令他们作出抉择,至今无悔。

 

 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的曾长淦教授,2007年到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工作。据他的观察,人事部门和院系领导对承诺看得很认真,对于启动经费的承诺肯定不会食言。“有时为了确保实验室建设的顺利进行,从学校临时借款。”他同时感受到,“回国意味着更大的舞台、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意味着参与感。”

 

 “对于暂时回不来的学者,我们采取‘引智’与‘引才’相结合的方式,把他们吸引过来。”褚家如介绍,学校为此制订“大师讲席”制度。依据该制度,受聘的国外大师级学者每年利用学术年假的时间来校工作,在这期间,学者有充足的时间来适应国内和学校的工作环境,以确定是否“全职”留下来。

 

 二、注重青年教师培养

 “当然,引进人才只是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补充,校内存量学术队伍的培养和提高仍然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在侯建国看来,青年教师的发展事关学校的未来。

 

 在一次全校青年教师会议上,侯建国向全校青年教师承诺,学校将继续坚持理念先行和制度支撑,构建相对完善的机制,为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努力营造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施展才干的良好氛围。

 

 数学系的杨周旺副教授就成长于这种氛围。在本校读完博士之后,他在韩国首尔大学进行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然后回国继续任教。三年之后,他又再次获得出国机会,于今年7月前往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系统与工程系进行研修。

 

 尽管杨周旺所在的“运筹学”课程组目前教师紧缺,但学校还是为他开绿灯。“学校对年轻人特别宽松,只要有发展的机会,从不会卡我们。”杨周旺对此感激不已。

 

 其实,对于杨周旺这批教师来说,本次出国研修与以往大不一样。因为,这属于学校刚刚启动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学校每年拿出500万元,选送20~25名青年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团队进行一年的进修。

 

 田野副教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是别人出钱,所以常常挑不到适合的方向与导师,现在解决了经费问题,选择面变宽了,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导师!”他兴奋地告诉笔者,自己即将前往美国纽约大学理工学院计算机系,与他“心仪多年”的一位教授展开合作。

 

 “这些年轻人进修回国后,可以为‘国家创新人才计划’入选者组成高水平团队创造条件。与此同时,他们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海外经历和一定的学术地位,帮助学校联系进修的一流高校和团队。”从侯建国的一番话中,不难看出学校对于这批青年骨干寄予的期望。

 

 笔者还了解到,为了让刚刚进校的青年教师也能看到希望,学校还设立特任讲师岗位,并提供较高的岗位津贴。两年内,如果有出色的表现,这一流动岗位可以转为终身教职岗位。校方表示,这为新进教师创造了上升的通道。

 

 三、如何“留得住,又能用得好”

 有了人才,如何留得住,同时又能用得好?显然,这是师资建设的根本问题。

 侯建国认为,只有“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优良人事制度与环境,努力形成鼓励创新研究、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引人和用人机制,努力营造一个潜心研究、尊师重教的良好学术氛围”,才能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

 

 “学术优先,以人为本,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褚家如说,“其实,学校上下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就拿办公室来说吧,在科大有这样的传统,教授的比处长的大,系主任的比校长的大,你瞧,我这间处长办公室比实验楼里的小多了。”褚家如说,“这传递的是一种信号、一种姿态:向一线倾斜!”

 

 笔者眼前这栋六层的行政楼已建成20多个年头,空间非常狭小。学校也曾考虑过搬迁,但每次都把机会让给了教学、科研部门。

 “据说,我们的办公室本来是准备分给行政部门的。”在物理学院的新楼里,工作不到一个月的“国家创新人才计划”教授秦宏说:“这样的做法让我很感动。”

 

 “要让老师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过上体面的生活,他们才能安心做科研。”褚家如介绍,学校当时在住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在新建的“科大花园”小区预留了300多套“大户型”,以确保落实引进人才的住房待遇。

 不过,在中国科大老师眼里,比住房条件更宽松的,是他们的学术环境。

 

 “这里很自由,学术环境很纯净,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工程学院的“百人计划”教授梁海弋,在中国科大一直读到博士,他对母校深有体会。

 “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时候,导师是一位很纯粹的学者,研究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比如捕蝇草的力学原理,对我影响很大。”梁海弋表示:“回来当然要做有用的东西,但至少保留部分时间做‘看似无用’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在中国科大,像梁海弋教授这样可以相对自由地探索感兴趣的领域,这得益于学校对老师的“分类管理”。

 “对优秀学者实行‘战略岗位’管理,不作‘记工分’式的考核,为他们长期的学术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褚家如认为,这种做法也表明了学校对他们的信任。“人才是我们挑选的,我们相信自己的评价体系。”

 

 在中国科大,“有话直说”是一项传统。师生有问题要反映,可以直接给校长打电话,无需办公室秘书转接。一位科大老师说,学校没有制度限制老师讲话,这本身就是“一项制度”。在中国科大学校领导班子看来,只有尊重人才,倾听他们的意见,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师资队伍的凝聚力。

 

 在每年的教代会上,代表们直抒胸臆,建言献策。大会特设有质询环节,代表们就教学、科研、队伍建设、职称评定等热点问题进行提问,而分管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必须当场作出解答。会后,提案工作委员会负责督促提案的办理情况。

 每一届教代会,都会在校歌《永恒的东风》中落幕。这一刻,所有人起立。

 相信如歌中所唱,这支队伍“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定能“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王磊)

 

                                     2010年09月10日 中国青年报


友情链接: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文本搜索: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230026) 联系电话:+86-551-63607769 邮箱:job@us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