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广研究小组南海研究取得新进展:揭秘近千年前南海古海啸

    过去10年来,印尼和日本海啸造成的劫难仍然令人记忆犹新。一般认为在中国近海发生海啸的可能性不大,沿岸居民没有海啸灾难的历史记忆,因此几乎没有防范海啸的意识和预警应急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研究小组在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个重点项目的十年中,先后三次对南海西沙群岛八个岛屿进行了为期共4个半月的野外考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南海海啸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从开始发现存在风暴潮,到认识强烈的生态灾难事件,最终认定在公元1024年前后,发生过强烈影响南海西沙群岛的海啸事件。

    这次海啸在西沙留下的的地质、生态和史料记录,为南海海啸及其发生的时间、波及的范围、海底地震的震中位置提供了可信的证据。

    西沙东岛西南牛塘鸟粪土沉积层中普遍存在明显不同于其上下层位的厚10 cm珊瑚砂夹层。粒度分布曲线和顶底定年,都表明珊瑚沙层是在公元1024年前后一次水动力过程中形成的,在该层位中含有大量海相有孔虫,但缺失了上下层位中丰富的鸟粪土、植物颖果和淡水介形虫。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在这个层位中,有机碳等生物标型元素的含量接近于零。

    与此同时,东岛东北海岸带宽200米的范围内有规则分布着单壳、局部破碎的巨大砗磲。砗磲重达数十千克,最重可达60 kg,长可达50-80 cm。12个砗磲和1个巨大珊瑚块的年龄均老于1000年,它们是在海啸的强烈水动力作用下搬运到岛上来的。而在岛屿的西南侧及东北岸有悬崖的地区因水动力能量的限制均没有砗磲的存在,这也指示了海啸的运动方向。


沉积柱中生物相关指标对海啸事件的指示   东岛东北岸海啸搬运的巨大砗磲和珊瑚块

    宋史记载,公元1076年10月31日—11月28日之间的某日,在南海沿岸的广东发生了一次灾难性事件:海潮侵漫、房屋倒塌、居民溺亡,并没有有暴风雨的描述。从发生时间上看,这次事件也未必是台风引起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余克服研究员等曾根据南海西沙礁坪上出现大量次生礁岩堆积推测在950年前,可能发生了强烈的风暴潮或海啸。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是接近的,很可能是同一个事件造成的。

    研究认为导致海啸发生的地震震中位置可能位于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巴士海峡。应该密切关注这一区域及菲律宾西南海域再次发生大地震和海啸的可能性及其对南海周边海岸和岛屿生态安全的影响,提出有必要在该区域建立海啸预警机制。

    4月11日,自然出版集团的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极地环境研究室)

附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srep/2013/130411/srep01655/full/srep01655.html

友情链接: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文本搜索: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230026) 联系电话:+86-551-63607769 邮箱:job@us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