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研究员”岗位招聘指南
招聘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我校十分重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及博士后的培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积极为博士后筹措科研经费,为博士后提供良好的科研、学习和生活条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得到迅速发展,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内外科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挑战,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力推行教学科研改革和结构性调整,进行第三次创业。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
长期以来,学校大力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坚持“我创新,故我在”和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理念,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学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竞争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经原国家人事部批准于1985年全国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迄今已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统计学、光学工程、工商管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网络空间安全等26个一级学科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各流动站内均有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专家、学者,科研设备先进,许多科研项目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优秀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的重要基地和优秀青年教师的重要来源,至今已有四千余名博士后先后进站工作,他们在站期间均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博士后出站后在各自工作单位获得了高级职称,他们是活跃在学校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有生力量。博士后队伍中有一千余人次获得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成为学校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栋梁。
我校先后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湾实验室、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一百余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创新基地建立了联合培养博士后的机制,共有三千余名联合培养博士后进站工作,并与部分企业形成了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相关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更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热忱欢迎国内外优秀博士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工作!
我校博士后流动站一览表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设站时间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设站时间 |
数学科学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数 学 |
基础数学 |
1985.11 |
生 物 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1995.2 |
计算数学 |
生物物理学 |
应用数学 |
神经生物学 |
运筹学与控制论 |
遗传学 |
物
理 学 院 |
细胞生物学 |
物 理 学 |
理论物理 |
1985.11 |
结构生物学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生物信息学 |
原子与分子物理 |
生
态 学 |
|
未设站 |
等离子体物理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
凝聚态物理 |
临床医学 |
|
未设站 |
生物物理 |
工程科学学院 |
光学 |
力
学 |
固体力学 |
1991.6 |
天 文 学 |
天体物理 |
1985.11 |
流体力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物理电子学 |
1999.2 |
工程力学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生物工程力学 |
核科学与技术 |
核能科学与工程 |
2001.3 |
材料力学与设计 |
光 学 工 程 |
光学工程 |
未设站 |
微系统力学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工程安全与防护技术 |
化 学 |
无机化学 |
1996.2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工程热物理 |
1991.6 |
分析化学 |
热能工程 |
有机化学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
流体机械及工程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制冷及低温工程 |
可再生洁净能源 |
化工过程机械 |
应用化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精密仪器及机械 |
2012.6 |
纳米化学 |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
单分子化学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2003.1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物理电子学 |
1999.2 |
材料学 |
电路与系统 |
材料加工工程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环境科学 |
2009.9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2001.3 |
环境工程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信息安全 |
科学技术史 |
科学技术史 |
2003.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2003.1 |
哲 学 |
中国哲学* |
未设站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科学技术哲学 |
系统工程 |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地 质 学 |
地球化学 |
2001.3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2003.1 |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 |
空间物理学 |
信息获取与控制 |
空间环境科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
未设站 |
大气科学* |
气象学* |
未设站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
网络空间安全 |
|
未设站 |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矿业工程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2009.9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2001.3 |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核科学与技术 |
核技术及应用 |
2001.3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核能科学与工程 |
信息安全 |
同步辐射及应用 |
管
理 学 院 |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2003.1 |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
金融工程 |
物 理 学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1985.11 |
统
计 学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2019.9 |
原子与分子物理 |
工商管理 |
会计学 |
未设站 |
化 学 |
无机化学 |
1996.2 |
企业管理 |
分析化学 |
附属第一医院(省级工作站) |
有机化学 |
|
|
2022 |
纳米化学 |
苏州研究院(国家级工作站)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2003.1 |
|
|
2015.9 |
生 物 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1995.2 |
国际金融研究院(国家级工作站) |
核科学技术学院 |
|
|
2022 |
核科学与技术 |
核技术及应用 |
2001.3 |
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级工作站) |
核能科学与工程 |
|
|
2020.11
|
招聘需求
应聘资格
1.品学兼优,热爱教育科研事业,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35周岁。
2.博士研究生毕业,且当前身份为统招统分。
3.各站单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不得申请进入同一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4.博士后合同期最长为三年。可续聘一次。可提前出站,但不能早于进站后21个月。若在聘期结束前出站,视为聘期提前结束,待遇停止。
5.申请者必须保证在站期间全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提供待遇
1.博士后在站期间领取协议薪酬。
2.学校为博士后办理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3.学校为博士后提供两室带全套家具的廉租房。对不要求安排人才公寓住房者发放租房补贴,补贴标准由学校统一制定。
4.博士后进站,子女可在科大幼儿园、附小、附中就学。
5.博士后期满考核优秀,可申请学校的“特任副研究员”岗位。
岗位职责
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应与设站单位的学科发展方向一致,由本人提出,并征求设站单位有关专家意见后,报设站单位领导批准。
考核管理
1.博士后期满出站时,向设站单位提交工作总结、研究报告、基金总结等书面材料,由设站单位组织专家对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工作成果进行全面评审。请参看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文件[博管办(2013)]29号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博士后研究报告征集工作的通知》。
2.书面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
申请程序
评审流程
1.进站材料齐备后送交学院审核、签字和网上审批,由学院博士后管理人员报送人力资源部。企业后须由工作站网上先行审批。
2.人力资源部收到材料,经审核、网上审批、分管校领导签字后,报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审批。
3.获得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批准后,人力资源部发放《博士后录用通知书》,办理进站报到、转移档案、户籍等手续。
4.人力资源部、设站单位和被录用的博士后三方共同签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
单位 |
联系人 |
电话 |
Email |
数学科学学院 | 黄稚新 |
63601006 |
hzx@ustc.edu.cn |
物理学院 | 陈曼 |
63606727 |
mchen81@ustc.edu.cn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王雨晨 |
63600576 |
wwyycc@ustc.edu.cn |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倪东 |
63600759 |
nid@ustc.edu.cn |
生命科学学院 |
马菁 |
63602603 |
jingma@ustc.edu.cn |
工程科学学院 | 霍艳艳 |
63607724 |
huoyy0747@ustc.edu.cn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方毅 |
63607441 |
fangyi@ustc.edu.cn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裴世保 |
63601553 |
psb@ustc.edu.cn |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汤琴琴 |
63601400 |
qinqtang@ustc.edu.cn |
管理学院 |
王红玉 |
63600619 |
stellaw@ustc.edu.cn |
公共事务学院 |
刘颖华 |
63602879 |
yhliux@ustc.edu.cn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翟淑亭 |
63606570 |
zhaist@ustc.edu.cn |
核科学技术学院 |
孙丽娟 |
63607713 |
slijuan@ustc.edu.cn |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
王倩怡 |
63603035 |
wuyuqing@ustc.edu.cn |
火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
陈军 |
63601651 |
junchen@ustc.edu.cn |
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 |
鲍莉 |
63606123 |
baoli@ustc.edu.cn |
工作站/创新基地联合招收博士后请联系ustc-postdoc@ustc.edu.cn |
请直接联系王硕老师ustc-postdoc@ustc.edu.cn索取申请表